
本文描述:GameFi 也已走过一个浮沉的周期,本文用大量的图表,戳破 GameFi 原罪的泡沫以及探讨未来什么样的模式才能长久发展。
GameFi 兴起已一年有余,从 2021 年最后一季度用户数的迅速向上爬坡,到 2022 年初开始乏力,2 月就出现了明显的下跌。
到 2022年3 月借着 StarSharks、Crabada 等项目的热度,GameFi 似乎又重燃了希望,但在 4 月和 5 月这两款游戏同样不可避免的陷入了死亡螺旋。因 Move-to-eran 新模式让人眼前一亮的 StepN,发布清退中国用户的公告后也一蹶不振。
GameFi 一年内快速经历了兴与衰,全球 30 亿游戏玩家的基数没能为 Web3 带多少裨益,更多玩家还是来自于 DeFi或NFT等加密世界的圈层。放眼看去绝大多数 GameFi 活跃周期都不算长,但它们的发展路径也为市场带来了一些启示:
GameFi 项目鱼龙混杂,不乏想一本万利的 fork 项目。市场上 70% 到 80% 的 GameFi 项目都达不到连续 5 日日均 200 人的活跃状态。2022 年上线的项目中,有 80% 以上的项目上线 30 天就能达到活跃状态,但他们坚持了多久? 60% 的项目活跃不到 30 天就陷入死寂,从去年 11 月开始就鲜少有项目能够保持活跃状态超三个月。 HIVE 凭借 Splinterlands在众多项目中表现突出,它上线后便进入活跃期且仍在保持,因此落在了左上角成为了较大的黄色气泡。 Ethereum 在 gas 费和交易效率上对 GameFi 并不友好,这让它在 GameFi 领域上并不太理想。众多项目前期爬升周期长,活跃时间短, 总用户数也不高。但它毕竟有雄厚的基础,也许在解决这些问题后,更多优质游戏的上线能让它在 GameFi 占据更广的市场份额。 造就 GameFi 如今局面的除了有熊市的推波助澜,与其本身的原罪密不可分。本报告将试图发掘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,并探索 GameFi 可能的未来。 一、GameFi 1.0 模型的原罪 1、野蛮发展的上半场 以 Axie Infinity为首的 GameFi 1.0 时期,其核心都是围绕着 Play-to-earn。各个项目不管是在玩法 (如简单粗暴的 Staking、爬塔闯关 PVE、卡牌对战 PVP),还是在经济模型(单币、双币、Token + NFT、U 本位、币本位等)上,其本质框架还是属于庞氏结构,即过分依靠源源不断进场资金的“外循环”模式。 从 Footprint Analytics统计的 GameFi token 市值中看到,GameFi 经历了 2021 年 7 至 9 月的平稳增长期、10 到 11 月的爆发期之后,由于大环境和个别项目的影响,整个领域的进场资金都开始减缓。在这种情况下,GameFi 1.0 的外循环模式就会迅速出现问题,场外资金满足不了场内资金源源不断的生息需求,从而由正向螺旋逐步转变为死亡螺旋。 因此,大部分 GameFi 1.0 的项目都会有一个生命周期,且仅有一个周期,一旦死亡螺旋后就很难重启向上。而不同的模型、团队、背景、运营、所处的环境都在整个过程中影响着整个项目,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周期形态。 Axie Infinity 作为 Play-to-earn 的鼻祖,其背景、资源、玩家共识都是当期的其他链游无法匹敌的。因此它在仅有基础双币模型和繁殖系统的情况下,依然能保持几个月的上升期,在之后也是缓慢下跌,至今仍有一部分忠实用户。 不过借助交易所和项目方自身对 BNX 的高度控盘,币价倒是有一波反弹,但游戏用户依然寥寥无几。 在项目初期,凭借极短的回本周期形式吸引大量资金入场,用户和市值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有巨幅的拉升。当泡沫吹到市场资金和情绪的临界点后迅速破裂,升得越高跌的速度越快,曾经的热点项目几乎都是断崖式的死亡螺旋。 虽然项目的经济模型、运营模式、生命形态各不尽相同,但不管是正规军 Axie Infinity、土狗王 CryptoMines 还是元宇宙概念的 The Sandbox,都在 2021 年 12 月份陷入困境。 不过相较于之前野蛮发展时代的众多项目, StarSharks 的背景、经济模型、游戏品质都有一定优势。再配合一些社区的推波助澜,让它在今年整个 Q1 稳步增长,4 月达到巅峰后开始逐渐衰退。 而母币 SSS 主要就是质押分红的赋能,在其赋能作用一般的情况下,其产出也并不是很多。 果不其然 4 月初开始,StarSharks 在取消日常任务和租赁市场后点燃了导火索,用户数量开始断崖式下跌。因此对于 GameFi 项目,模型分析和数据跟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项目所处的周期。 2、后续新更新节奏没有及时跟上,导致部分盈利用户出逃,破坏平衡 二、GameFi 的未来有哪些可能
而当大家都有所期待的时候,正式进入下半场的 GameFi 1.0 似乎并没有在今年 Q2 有太过亮眼的表现。不管是从上线游戏的数量、还是整体游戏资产方面来看,都呈现缓慢衰退趋势。 这些 3A 游戏的优势明显,往往在项目初期就能获得巨大的关注,但仍有各种问题受到玩家诟病: 开发进程过慢 内容、画质等也仅是相较 Web3 略有优势,远达不到传统游戏水平 IDO、INO 后对于游戏资产没有足够赋能 一些已发 token 的项目其市值在今年上半年也是跟随整个 GameFi的行情走下坡路。 即便如此 3A 游戏仍值得期待,这是因为在 GameFi 领域中 Play-to-earn 一直是比较受争议的,但优质的游戏内容和品质一直是玩家们所希望看到的。所以以此为出发点的这些 3A 游戏只要有一些利好消息、活动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玩家对其的信心。 StepN 作为今年当之无愧的王牌项目,在圈内圈外都掀起了一股 Move-to-earn 的热潮。同时也开创了 X2E的细分领域, Learn-to-earn、Sleep-to-earn、Watch-to-earn、Sing-to-earn…… 其次最为重要的是游戏模型的框架设计,关乎了项目的可持续性。像 GameFi 1.0 这种将 token 和 NFT 在刷怪和提高人物属性之间的简单循环会显得过于单薄。这种模式更像是偏庞氏的框架,后入场资金不断地给前面资金做贡献,项目方把 token 的抛压给到 NFT,当 NFT 蓄水池溢出时就会陷入死亡螺旋。 想要让游戏的生态更加丰富,延长游戏生命周期需要在原有模型上向横向和纵向做更多的延伸。当游戏自身内循环的动力足够大时,将产生能摆脱陷入死亡漩涡惯性的离心力。 其中的横向延伸用来丰富基础场景的设定,是与原模型平行的框架。在此处可以增加更多 token 和 NFT 装备的产出和消耗场景,如设定装备的寿命机制以及修复的标准;或是对 Free-to-earn 和 Play-to-earn 的玩家进行分层从而设定不同的游戏玩法。 纵向延伸可以分成向上和向下 2 个架构。其中向上的延伸用来解决玩家可选角色太少的问题,99% 的玩家都是靠挖提卖这单一模式去盈利的,因此可以增加更多的场景。例如增加高级副本、PVE、PVP,并且这些场景还要有所区分,通过利益和共识给予更多的赋能。 而向下的延伸与向上延延伸不同,通过大幅增加道具数量和玩法拉长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。如增加道具的碎片、宝石进而增加合成、分解的功能, 向下的框架可以大量借鉴传统游戏的玩法。 三、结语
而 GameFi 的未来需要更多在游戏内容、玩法、画质方面寻找出路。如果有强力的背景加持将更加事半功倍,在此基础上不断维持社区共识才能延长游戏生的命周期。不论是内容画质更优的 3A 游戏,还是从叙事出发的 X2E 项目,亦或者在经济模式上更深耕的游戏都也许是让 GameFi 触底反弹的一个新起点。
原文链接: https://mirror.xyz/iamwgg.eth/HWmvhIg6Ki3dW7fJ7z1KUs-8KH8AQU2DDwqFEyCV5A0